據封面新聞報道,10月14日,知名教授、學者饒毅在其個人公眾號“饒議科學”發表文章,透露其收到了關于“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申報”的推廣信息,對方還“明碼報價”,稱收取費用不超過95萬元。消息甫一披露,引發社會廣泛關注。
應該說,作為由英國皇家學會等機構發起、匯聚8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這一學術組織還較為權威,歐洲科學院的院士頭銜則被視為國際學術成就的公開認證,不過如今卻與明碼標價的咨詢服務掛鉤,不禁讓人追問:神圣的學術榮譽何以淪為可交易的商品?
不得不承認,如果這一所謂“咨詢服務”屬于商業的話,那這門生意的滋生,可能源于學術評價體系中頭銜崇拜催生的需求缺口。回顧當下的科研資源分配、人才計劃評選等活動,院士這一含金量很高的學術頭銜常被當作核心衡量指標,這種導向進而讓一些學者陷入“頭銜焦慮”。
而歐洲科學院明確要求候選人需由現任院士提名,且須具備深厚的國際學術聯系,這恰好為中介機構提供了操作空間。聲稱可以提供咨詢服務的公司宣稱,可協助對接現任院士、搭建國際合作渠道,將本應基于學術實力建立的聯系轉化為付費服務。
這種屬于灰色地帶的操作本質,是將學術評價的核心標準從能力轉向資源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此類服務已形成成熟市場,提供這一服務的機構就直言其報價的“直接渠道”低于市場常規渠道200萬元左右,足見其產業化程度之深。
然而,“咨詢服務”看似體面的包裝,掩蓋不了學術榮譽商品化的本質。比如該機構強調收費涵蓋翻譯、差旅等成本,否認“花錢買頭銜”,卻坦言能“幫助聯系愿意提名的院士”,這顯然突破了正常咨詢的邊界。
具有諷刺意味的是,歐洲科學院的評選標準明確以“持續的學術卓越”為核心,整個流程由提名、學部評審到院務委員會審批構成嚴密體系,而中介所謂的“資源支持”,卻露出了以金錢撬動學術評價公平性的企圖。
如果說,第三方過度包裝的學生簡歷常常被國外高校視為學術誠信問題,那經由這種咨詢服務公司高價包裝打造的所謂“院士”是不是也屬于學術不端呢?追根溯源,當學者借助付費“資源”獲得提名資格,展現的不是學術水平而是“鈔能力”,這樣的頭銜也就失去了學術認可的本質意義。
學術頭銜生意的蔓延,暴露了監管機制與學術誠信建設的薄弱環節。從法律層面看,若學者使用財政支持的課題經費購買此類服務,可能涉嫌違反《科學技術進步法》中關于科研經費專款專用的規定,情節嚴重者甚至可能觸犯刑法中的貪污、挪用公款罪名。
此前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因濫發證書、售賣頭銜被撤銷登記的案例,已然敲響了學術頭銜商業化的警鐘。
更令人擔憂的是,這類生意可能形成“劣幣驅逐良幣”的惡性循環:當甘于坐冷板凳的踏實研究者耗費數十年心血追求學術突破時,少數人卻試圖通過付費捷徑獲取頭銜,這種反差會嚴重挫傷科研人員的積極性,最終侵蝕學術創新的土壤。
而要遏制頭銜生意,既需要學術機構強化評選流程的透明度,比如歐洲科學院可進一步公開提名環節的審核標準,壓縮暗箱操作空間;大學也需要完善學術評價體系,打破“唯頭銜論”,讓科研成果的質量與價值成為核心評價指標。
同時,監管部門也應加強對學術中介的排查,對涉嫌利益輸送的行為依法追責,堅決維護學術誠信。唯有如此,才能讓學術榮譽回歸本質,讓學術凈土重歸純粹,讓真正的學術卓越得到應有的尊重與認可。
責任編輯:潘陽薇饒毅,院士,學術頭銜,學者,商業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