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18日中午,一個悲痛的消息傳來: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、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,中國科學院院士,清華大學教授、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先生,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,享年103歲。
楊振寧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,上世紀40年代赴美留學任教。他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,與米爾斯共同提出的“楊—米爾斯規范場論”奠定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基礎,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石之一。
1957年,他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,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,共同成為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。他曾動情地說:“我一生最重要的貢獻,是幫助改變了中國人自己覺得不如人的心理。”
作為親身經歷并受益于中西教育體系的學者,楊振寧自然而然地承擔起連接東西方學術界的橋梁角色。1978年,他與李政道共同推動成立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。同年,他在美國創辦了中美教育交流基金會。為了給中國學者爭取更多深造機會,他甚至發著高燒仍去見資助人,“那些愿意支持的人來了,必須把握住當面交流的機會”。
2003年底,81歲的楊振寧從美國搬回中國。“學子凌云志,我當指路松”,回國20多年來,楊振寧在清華大學任教,在培養和延攬人才、促進中外學術交流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,憑借自己在學術界的聲望,為祖國請回了一批頂尖科研人才。
在清華的校園里,他曾親自為學子們講授前沿物理知識。他特別喜愛美食,尤其鐘情小籠包,有時在清華聚餐,他會特意訂一籠讓大家分享。
即便步入晚年,他對物理學的熱愛也絲毫不減。深夜靈感來襲時,他會立即起床記錄;當后輩帶著問題求教時,往往發現他滿屋的演算稿中早已有相關推演;百歲住院期間,他依然在病床上架起平板電腦閱讀學術論文。
2023年,在一段視頻影像中,楊振寧平靜地談起“人生的意義”。當被問及如何評價自己的一生時,他說:“如果要給自己打分數,我覺得我做得還不壞,而且是非常中國式的。”說到這里,他的眼中泛起溫暖的光亮。
楊振寧先生的一生,是探索未知的不朽傳奇,是心懷家國的永恒回響。“寧拙毋巧,寧樸毋華”是他的治學態度,也是他的人生態度。正如他鐘愛的詩句“文章千古事,得失寸心知”,楊振寧先生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閃耀在人類群星中的千古篇章。楊振寧先生永垂不朽!(圖源:清華大學官網、人民日報客戶端)










責任編輯:高瑋怡聲明:版權作品,未經《環球人物》書面授權,嚴禁轉載,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。
我要糾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