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國廣播公司11月2日文章,原題:失敗如何塑造了人類與北極的關系 “人類的偉大就是勇氣的偉大,人類的贊歌就是勇氣的贊歌。”在1926年人類首次抵達地球最北端之前,幾代人都夢寐以求征服山舞銀蛇的極北之地。臨近人類首次抵達北極百年紀念之際,人們再次記起了那些功敗垂成但勇氣可贊的探險者的故事。
危險的科研前線
在真正踏上北極之前,人類對那片未知之地的想象天馬行空——有人認為那里是無邊的開闊海洋,有人相信它是空蕩蕩的“地殼”,甚至有人幻想那是人類的起源地。各國都在爭奪前往“地球最北點”的榮耀,這場競賽一度成為全球焦點……
1926年5月12日,挪威探險家羅爾德·阿蒙森終于摘得桂冠。盡管存在一定爭議,但多虧他的努力,近百年后的人們才確知北極位于北冰洋中央,被冰雪覆蓋,北極成為教科書的一頁。然而,在這場勝利之前,無數失敗的嘗試與犧牲的故事早已埋沒在冰雪之中。
“那些遠征既有魯莽的冒險,也帶著理性的科學探索。”斯瓦爾巴博物館館長艾斯泰因·馬庫松說。該博物館位于斯瓦爾巴群島,島嶼在挪威本土與北極之間,是極晝極夜、北極熊和永凍土的世界。其首府朗伊爾城因地理位置最北、又能為探險者提供后勤支持,成為19世紀以來北極探險的重要出發點。
17世紀,斯瓦爾巴群島是歐洲捕鯨中心。北極的殘酷環境使得船員們在出海前,常帶上家鄉的泥土或苔蘚,放入提前備好的棺木以求“落葉歸根”。18世紀初,俄國獵人開始在此全年狩獵。彼時,這里依舊是危險的科研前線。
熱氣球的殘骸
1861年,瑞典地質學家諾登舍爾德率隊北上,卻因馴鹿逃跑而失敗。20世紀初,摩納哥親王資助多次極地考察,越來越多探險家被吸引而來。
在所有失敗的探險中,瑞典工程師薩洛蒙·安德烈的熱氣球計劃最令人扼腕嘆息。1896年,因風向不利,他的首次熱氣球嘗試被迫取消。1897年,他帶著攝影師尼爾斯·斯特林堡和工程師克努特·弗蘭克爾再次嘗試,然而,起飛后,他們就失去了聯系。
33年后,挪威探險隊偶然發現了熱氣球殘骸和3人的遺體。安德烈等人的日記揭示了殘忍真相:在上升過程中,他們用來控制方向的牽引繩纏繞在一起,導致氣球失控。隨著氣球繼續向北飄移,雨霧讓氣球結冰,在飛行僅65小時后,他們不得不迫降。3人隨后徒步400公里,歷時3個月抵達克維托亞島,最終在嚴寒中殞命。斯特林堡的相機底片在冰封數十年后仍被成功沖洗,無聲訴說著那段悲情往事。3人的遺體被運回瑞典安葬。17年后,斯特林堡的未婚妻安娜·夏利爾去世,她被火化后葬于愛人身畔。
美國報業巨頭沃爾特·威爾曼隨后登場,他5次嘗試乘飛艇北上,同樣無功而返。1906年,他的報社投入7.5萬美元建造法式飛艇,測試表現出色,抵達北極起點后引擎卻自毀。1907年,威爾曼資助的新飛艇在暴風雪中墜毀,僅飛行3小時。此后15年,威爾曼多次重返挪威,繼續嘗試征服北極。
挪威探險家阿蒙森及其團隊的征途也并非一帆風順。他在1925年的第一次飛行中因飛機起落架損壞被迫放棄。第二次從新奧勒松起飛時,飛行僅數小時就緊急迫降,距北極僅251公里。隊員們在冰原上砍冰筑跑道,才得以生還。
英雄的悲歌
正是這些失敗與勇氣,為人類后來的成功鋪平了道路。1926年5月12日,阿蒙森與意大利工程師翁貝托·諾比萊駕駛飛艇飛越北極,終于實現人類的夢想。
然而,阿蒙森這位征服南北兩極的英雄,最終仍以悲劇收場。1928年,諾比萊獨自起航前往北極,但飛艇墜毀在冰原上。史上最大規模的北極搜救行動隨即展開,出動22架飛機、15艘船和1500人。阿蒙森也加入救援,卻在6月18日失蹤,他的飛機墜入特羅姆瑟與熊島之間的海域,至今杳無音訊。
“如果你知道那里多么壯麗……那就是我想死去的地方。”阿蒙森在最后的信中寫道。
“阿蒙森象征著民族的勇氣與自信。”馬庫松說,“他成為‘挪威力量’的象征,也為極地探險寫下了新的篇章。從今天來看,探險者們既不是愚者,也不只是英雄,正是那些失敗,成就了阿蒙森最終征服南北兩極的成功史詩。”(作者貝絲·蒂明斯,立夏譯)
責任編輯:蔡曉慧北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