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五點半,海鹽于城鎮三聯村還籠罩在薄霧中,印振群家的二層工作室卻已亮起燈。墻上“伯牙齋”匾額下,仲尼、伏羲、蕉葉式古琴靜靜佇立,當指腹輕敲琴身,木質深處傳來共鳴則像是在回應。
“初學用工廠量產琴,真正懂琴了,就得找印師傅做一把能陪一輩子的。”常有音樂學院學生和資深琴人專程趕來,他們知道,印振群的琴音色能“養”,連木頭紋路都最合心意。
這些“有靈性的琴”,都出自這位曾圍著木頭打轉,一心想在手藝里鉆深鉆透的鄉村木匠之手。
木緣起始:從修船地到“伯牙齋”
1962年出生的印振群,與木頭的緣分,始于印家石橋邊的修船地。小時候,他放學后就最愛蹲在那兒看修船木工干活。“他們的刨子、鑿子晚上寄在我家,我總偷偷拿出來摸,覺得這木頭能被改造成船,太神奇了。”印振群說。
1976年初中畢業后,為早點掙錢養家,印振群開始跟著師傅學圓木活,做腳盆、鍋蓋、馬桶這類基礎器具。可沒多久,他卻動了轉行的念頭。“基礎的木器會被塑料制品與不銹鋼制品漸漸替代,我想做更適應大眾需求、市場里面緊缺的手藝活,把手藝往細里鉆。”
上世紀80年代,建筑市場正值火熱,印振群看準這波行業機遇,主動轉行學起了房屋建造。在他看來,跟著市場趨勢走,既能靠手藝在行業里站穩腳跟,也能接觸到更系統的木工結構技藝。
轉折發生在1992年。去上海采購時,印振群遇見了做紅木家具的董洪清師傅。憑著一手“紅木料分毫不差鋸開”的硬功夫,印振群被邀請加入團隊。
1993年拜師后,他才算真正走進“木頭的精致世界”,明清家具的榫卯、紋樣、氣韻,都成了他要鉆研的學問。
那時沒有網絡,他就用“笨辦法”學。白天,幫收古玩的人修老家具,他不滿足于“修舊如舊”,晚上就著燈光,把家具的尺寸、結構一筆一畫臨摹下來;去旅游先扎進博物館,看各地館藏的明清家具;啃完王世襄《髹飾錄解說》、田家青《明清家具鑒賞與研究》,把理論揉進實踐里。
靠著這份“死磕”的勁,印振群抓住了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做威尼斯雙年展配套家具的機會。2015年,他做的花架、官帽椅,和國際大師的作品同館展出。
就這樣,一個從浙江鄉村走出來的木匠,帶著作品亮相國際藝術殿堂。
斫琴之路:三年無收入的堅守
就在印振群的木工手藝臻于精致時,2015年6月的一個電話,為他推開了“琴世界”的大門。
海鹽縣博物館有兩張元代古琴要修復,此次修復邀陜西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、斫(zhuó)琴與修復大師李明忠先生主持,需要有工具、懂木頭的人配合做木工活。印振群一口答應,沒料到這會是人生的“二次轉身”。
斫琴是中國傳統古琴制作的核心工藝,涵蓋選材、槽腹設計、髹漆等百余道工序,需歷時數年至數十年完成。
在參與古琴修復的過程中,印振群從攪拌魚鰾膠學起,聽李明忠講古琴的歷史、木材的選擇、音色的奧秘。“他告訴我,好琴的木頭要‘老中取嫩’,百年老杉木里得找紋理順、密度勻的,挖槽腹時多削一分音就散,少鑿一厘聲就悶。”這些話像種子,在印振群心里發了芽。

印振群在制作古琴
元代古琴修復項目結束后,印振群做了個讓家人不解的決定,放棄賺錢的家具生意,專心做古琴。
頭三年,印振群幾乎沒一分收入。工作室里堆著試做的半成品,每把琴都要反復調整音色,光大漆陰干就需一年,琴體穩定還要等五年。
“農村人講究實在,家人說我‘放著好好的錢不賺,跟幾塊木頭較勁’。”印振群咬著牙,用早年攢的積蓄撐著,作息嚴得像鐘表,冬天8點開工,夏天5點就起,常常忙到深夜;起初上大漆時怕過敏,提前2小時吃過敏藥,“就像打農藥一樣站在上風口”,盯著漆層慢慢干。
最難熬的是“聽不見回響”的日子,一把琴做了半年,試音不對就得推倒重來,但他也沒肯放棄。“木頭是有靈性的,你對它用心,它才會給你‘好聲音’。”

印振群在制作古琴
現在的印振群,一年最多做十幾把琴,每把都有自己的“性格”。老杉木琴音色溫潤,越彈越醇;梓木琴沉穩厚重,余韻綿長;仲尼式簡潔大氣,蕉葉式靈動雅致。琴人們說:“印師傅的琴不是‘死的’,是能跟著人成長的。”
薪火相傳:讓古琴在當代醒來
印振群的斫琴路,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。
他的工作室里,每一塊老杉木都承載著歲月的記憶,每一把完成或是未完成的古琴都在靜靜等待著與知音的相遇。
而這不僅是技藝的傳承,更是一種文化血脈的延續。從古代的斫琴大師到今天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,古琴制作技藝在一代代匠人的手中薪火相傳,從未斷絕。
2015年那次修復元代古琴的經歷,讓他深切體會到了“傳承”二字的重量。當修復完成的“赤城朱遠制”仲尼琴在國際古琴學術研討會上響起時,那穿越數百年的清音,不僅震撼了在場的每一位聽眾,也讓印振群明白了自己肩負的使命,要讓這門古老的技藝在當代煥發新的生命力。
2020年起,他用三年時間,把四十年的手藝心得、修復筆記、斫琴手稿整理下來,手寫完成《斫木顯文心》書稿。二十二章內容里,從“選百年老杉”到“大漆十二道工序”,字字句句中,都是他與木頭打交道的時光。正如中央黨校教授李雅云在序言中所說:“他把對生命的美好,雕鏤在木頭上,讓原本無聲的樹木,有了永恒的詩音畫意。”
如今,已是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印振群,依然保持著清晨五點開工的習慣。他總要習慣要先敲敲待做的老杉木,聽聽木頭的“回應”,再開始一天的工作。“我就是個跟木頭打交道的人,能讓老木頭唱出千年的聲音,就夠了。”(圖片來自海鹽共享聯盟)
責任編輯:高瑋怡印振群,古琴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