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劉(化名)怎么也沒想到,“跟了”自己20多年的包,竟然是癌。
仔細回想,其實老劉也不記得自己嘴巴里右側上腭(俗稱天花板)上的這個包,是何時長出來的了,只記得好像從自己30多歲起,似乎就“帶著它”了。
這個包不痛不癢,不影響生活,摸上去不硬不軟,大概像一顆小紐扣,老劉也就沒在意。
這幾年,老劉發現這個包“慢慢長大”,越來越“突出”,雖然還是不痛不癢,但是已影響了正常吃飯,于是他找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口腔科主任醫師魏棟求助。
完善相關檢查后,魏棟發現老劉嘴里的這個包直徑有5厘米,就像一個砂糖橘那么大,雖然并沒有影響老劉的外貌,但其實已經嚴重侵犯了他的右側上腭骨,而且會越長越大,需要盡快手術切除。
魏棟為老劉進行了手術,順利切除了腫瘤。此外,專家團隊為他修復了缺失的組織、血管等,使得他術后的口腔功能不會受影響。
病理檢測結果顯示,老劉嘴里的這個包是黏液表皮樣癌!雖然屬于低度惡性,但也可能會復發。
嘴里這個包存在了這么長時間,不痛不癢,怎么會是癌?老劉很納悶。
魏棟表示,黏液表皮樣癌是涎腺上皮源性腫瘤的一種。涎腺上皮源性腫瘤是起源于唾液腺上皮組織的腫瘤,分為良性與惡性兩大類。良性腫瘤以多形性腺瘤最常見,惡性腫瘤包括黏液表皮樣癌、腺樣囊性癌等。黏液表皮樣癌以低度惡性多見,預后較好;腺樣囊性癌則侵襲性強,易沿神經擴散,術后易復發或轉移。
“這種癌是低度惡性,生長較為緩慢,但任由它發展下去,不僅會越長越大,破壞骨骼、影響外貌,而且也可能發生轉移,影響預后。”魏棟表示。涎腺上皮源性腫瘤的形成與基因突變、慢性炎癥、激素水平變化及環境因素等多種機制相關,輻射暴露、吸煙等也可能增加風險。根據病情,老劉不需要進行后續放化療治療,但要定期復查隨訪。
嘴里長包,其實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容易遇到的情況,那么如何判斷情況嚴不嚴重呢?
口腔科專家表示,一般情況下,嘴里長包很可能是口腔潰瘍、黏液腺囊腫、口腔炎癥、創傷等原因造成的,但如果發生以下情況,尤其是有齲齒、口腔衛生習慣糟糕、愛吃燙食物、抽煙、喝酒、嚼檳榔等人群,更加需要重視。
具體怎么分辨呢?
醫生表示,一般潰瘍的病程不會超過2周,如果發現口腔內的潰瘍超過2周還不愈合,一定要引起重視,特別是病變早期疼痛可能不明顯,僅有輕微的摩擦感,隨著病情的發展、破潰,疼痛會越來越明顯;當口腔黏膜出現異常白色、紅色、褐色以及黑色等,很可能是在提示上皮細胞發生變化,這些都可能是癌前病變,要及時進行處理;腫塊質地較為堅硬,長期沒有消退,就像上文中的老劉那樣,那也要引起重視癌;引起口腔功能障礙腫瘤侵犯到張閉口肌肉以及顳下頜關節時,會導致正常的開閉口活動受限,舌頭變得不靈活,又或者有半邊麻木的感覺。如果發生這些情況,也要盡快就醫。
責任編輯:高瑋怡黏液表皮樣癌
聲明:版權作品,未經《環球人物》書面授權,嚴禁轉載,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。
我要糾錯